央广网北京5月8日消息(记者申珅)2017年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,明确指出,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、弘扬者和建设者。并强调,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,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。 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,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、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、富有成效的工作,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、影响力、创造力。 北京医院药学部原副主任杨莉萍教授,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致力于中医药实践和医书古籍的研究,经多年临床实证和潜心研修,于2020年底获得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支持,正式开展“辽代中医古籍的抢救、校勘与出版”课题的研究。 在5月7日课题组召开的启动会上,记者了解到,该课题主要针对新发现的一批东北亚古籍展开抢救性研究。这批古籍经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、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研究员鉴定,确认有前人未曾发现过的辽代中医古籍。这批古籍存量较大,所包括的医书不仅版本早而且多数为手抄本,其中还有大量的插图。从医学和历史角度都极有研究价值,急需抢救和保护。 值得注意的是,课题组还携带了部分医书真迹进行了现场展示,包括《黄帝内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脉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新修本草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、《诸病源候论》等的纸版、绢版和雕版。近距离的接触到珍贵文物,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会上,专家们纷纷表示,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最大的亮点,至今仍有生命力。但很多中医古籍的内容是从类书、古注中搜寻出来的,大多不能复原其全貌。这次发现的这批辽代中医古籍数量多、保存完整,包含大量精美的图示,不仅有四大经典完整版的纸版、娟版和雕版,以及现没有的经典医书,是一次有历史意义地、激动人心地再发现和抢救工作。 抢救中医古籍,刻不容缓!北京医院杨莉萍教授表示,“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,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。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、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。"课题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持续发展是有效的推进,也是对中医药“大医精诚”的精神发扬光大,不仅可能抢救发现的这批辽代中医古籍,还能为古代中医古籍的抢救工作提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。 |